生命绝唱

主页 > 作家书架 > 散文类 >

生命绝唱



序言
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感悟(代序)
刘众民
 
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教师,10年前不幸被确诊为鼻喉癌,面对病魔的折磨,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在积极与病魔斗争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来自学校、同事、亲朋、学生的慰问与帮助。他怀着一颗炽热的感恩之心,庄严地立下遗愿:捐献自己的全身器官,献给医疗机构和那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就是本书的作者郑爱华!
领悟爱的真谛,感悟生命的意义。郑爱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颗感恩的心,诠释了一个平凡生命的伟大,唱响了一曲至爱至美的生命赞歌。
《生命绝唱》是郑爱华患病10年间,用自己的心血凝聚而成的生命感言,是他对近40年来所见、所闻、所历事情的感悟,其角度是独特的,其思想是深刻的,其基调是昂扬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父母、妻子、女儿的热爱和眷顾,渗透着他对这个社会的感恩与回报!这近30万字的随笔札记,是郑爱华心灵迸放的火花,是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那种自尊、自强、自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对生活、事业、家庭、友人、同事、同学、学生、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说,郑爱华的感恩之举,正是他对生与死的超然感悟,也是对他崇高思想的最完美的诠释!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位诗人对生与死的态度,也是郑爱华的人生价值取向。郑爱华是一名教师,他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绚丽人生!他博览群书,爱生如子,为了教好每一节课,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照顾好每一名学生,他干脆搬到学校去住,他以勤奋、博学、热情、助人,赢得了学生、同事和学生家长的信任与尊重,可以说,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郑爱华无愧于优秀人民教师的称号。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是奥斯托洛夫斯基对自己生命里程的一个小结,这句话同样适合于郑爱华。2002年,郑爱华不幸患上了鼻咽癌,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治疗后,他毅然重返讲台,因为他知道,他的生命里程不再遥远,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他所挚爱的学生!试想每一节课他要付出多少艰辛与痛苦!这是一种多么崇高、多么伟大的思想境界啊!这朵朵生命浪花,闪烁出令人砰然心动的耀眼光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郑爱华的行动,为这句古诗作了最充分、最具体、最丰富、最完美的诠释!
郑爱华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而又强烈的反响。市委书记郑雪碧亲自批示,要广泛宣传郑爱华的善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险峰代表市委、市政府亲自到郑爱华家中看望慰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两个专题的形式,在2012“最美乡村教师”栏目播出,郑爱华先后被承德市授予“感恩社会道德模范”,被省文明办评为“河北雷锋”!
我们不仅要学习郑爱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要学习他的那种炽热的感恩思想。他在《再谈我的捐献》一文中写道:“我这么做,是为了回报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回报社会,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人必须要有感恩之心,否则枉称为人,他们帮助我,是无私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他们可以不求回报,我不能没有回报。”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炽热的情怀,多么崇高的境界,我为我县能有这样的好老师感到自豪和骄傲!
最后,我希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读一读郑爱华的这些作品,我想一定会有新的启迪的!
 
(作者系中共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书记、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铮铮铁骨郑爱华
何申
龙年春夏之交,神州大地很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北有“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南有“最美的司机”吴斌。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山村教师郑爱华立遗愿捐献全部器官”,则显现了一位塞上男儿的铮铮铁骨,钢强硬汉!
对郑爱华的解读,需要回溯十年乃至更远的日子,聚焦于站在一个乡村中学讲台上青年教师身上。在那些时日里,在这个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是需要仔细盘点的。
我渴望来一次“穿越”,并有一点预知——于是人到围场,车过哈里哈,或许就会停下来,去学校走一走,打听这里可有一位姓郑的老师,他现在工作忙吧,身体可好。若知道身体有恙,也会帮着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一位作家朋友的孩子也是那时间患的鼻咽癌,因治得及时,又注意休息、吃药等,就恢复得很好,前些时见了,小伙子生龙活虎的,看不出异样。
看了新闻报道,就知道郑爱华是一个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爱工作胜过爱自己身体的人。检查出毛病来,本该以治疗休息为主,但他仍然坚持上班,坚持讲课。我是当过教师的人,深知那工作不仅费脑力,同时亦消耗气力、体力。坐办公室,一时不适,可以歇一会少说话不说话。当教师,上课铃响起,就是你走上阵地的时刻,身上再不好受,也得坚持下去。如果说郑爱华的病情是随着时间走向极端,不如说面对迎面扑来的阴影,郑爱华以其铮铮铁骨与病魔打了一场硬仗,且一战十年。
十载风雨,十年勇气。一个正常人的十年不会容易,一个身患绝症病情日益加剧的人,更不容易……
郑爱华的事迹已为许多人所知,面对一位这么高尚的人,我想,多少文字都显得无力。但我还想说,当看到他又做出死后将自己全身器官捐献的遗愿,就感到这是他的人生在一种更高境界里的升华。似水之蒸腾为云雨,花之粉身化沃壤,山川四季永不断,凤凰涅盘再重生。
人类生生不息,江河万古长流。与之相比个人存留虽为短瞬一刻,但生命火花却有强弱明暗不同。这时我们会想到保尔的名言,也想到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等等,郑爱华一定以他们为榜样,于是也就把自己锤炼成钢强铁汉!
一个乡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是在寻常的日子和工作中默默铸就。社会关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亦是爱护日后让社会尊重的生命。我们渴望郑爱华的生命能发生奇迹,希望他还能有更多的日子和他的学生在一起。愿苍天保佑他,愿岁月留住他……
 
 
生命的绿意
——有感于山村教师郑爱华立遗愿捐献全部器官
寇占文
当你猛然发现翠绿装点枝头时,你会感动,感动生命的鲜活与绚丽;当你看到悬崖峭壁上生长的苍松翠柏时,你会感动,感动生命的顽强与无畏;当你看到人们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艰辛跋涉时,你会感动,感动那份坚韧与执著……
6月2日,当我在《承德日报》一版读到围场身患绝症老师郑爱华要捐献身体的全部器官时,我再次被深深感动,我感动他那份无论如何不曾气馁的执著,我感动他那种坚守人间大爱的善举,我感动他浑身渗透出的永不凋谢的生命绿意!
据我观察,连日来整个承德城乡都被郑爱华的精神感动着,工人、农民、老师、学生、领导干部……无数人为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市委书记郑雪碧感动之余作出重要批示:“郑爱华事迹感人,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应组织专门写作班子,大力宣传郑爱华的事迹”。
的确,当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当市场规则无孔不入,当利益考量精打细算,当有的教授以“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励志门生,有的女生对追求者直言“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有的人以手袋是某牌、我爸是某官为炫耀。在这样的众生相中,道德的节拍有些错乱,感动的图景变得模糊,在这种社会现状冲击下,郑爱华的精神实在高大挺拔、难能可贵。
正是在郑爱华精神的感动下,我们才真正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心灵现实:原来在硬梆梆的物质追求之外,一直有一种温暖而柔软的感动追求悄然生长,它本于人性、直击人心,为世人指引着最为真实的道德路径。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人间大爱的心灵距离。
事实上,我们无须矫情,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榜样而且造就榜样的时代;当下的时代,又是一个需要感动而且经常被感动的时代。而当下的我们,正是一群最需要被感动的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人好事,来自庞大的社会各阶层。其评判并没有固定僵硬的条款标准,所有能打动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人物都有可能显现出他们的光辉。他们中既有平凡的公民,也有卓越的俊杰。无论身份、背景、经历、成就有怎样的不同,他们在纷繁世界书写的精彩人生,都一样感动了所有闻知的人。即便是那些社会地位也许并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小人物,也一样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甚至恰恰因为他们没有光环而发光,而更加激发了更多人的共鸣,影响了更多人的价值取向。还有,我们在被感动的时候常常泪流满面,但流泪并不应是感动的最终结果,当我们沉浸在深深感动中的时候,我们更多想到的,应该是用我们的努力拼接起曾经被撕碎的美好,而不止是用眼泪把被撕碎的美好打湿。
因此,我为郑爱华散发的生命绿意而感动!
生命的绿意是这样铸成的:任岁月无情,你童贞如初心热如初;任羁旅劳顿,你不歇不缀一如既往;任花季深深喧嚣纷攘,你只属默守一枝的宁静;任群鸟圆润雨腻云香,你只在契合的旋律里解取一种风流。纵然是寒凝天边的落雪之夜,你仍无怨无悔以赤烫之浆浇灌不死的信念,塑造活人的筋骨。
生命的绿意是这样赢得的:不强求似花的娇艳,却拥有新鲜活泼的内质美丽;不强求占有的富足,却拥有亦歌亦哭的饱满情怀;不强求呼朋引伴飞觞醉月的浮华,却拥有淡漠中的每一个日子。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个小小收获,也不强求曾经的沧海巫山;何妨迁移,湿润的泥土总是眷恋久长。纵然是亦风亦雨的隐晦之夕,也不能辜负已然开启的心愿,因为前面等待你的是无法拒绝的初夏的辉煌。
郑爱华,39岁的英华有可能行将终结,但他生命的绿意永远蓬勃葱翠。
 
感恩是人生道德的体现
——有感于山村教师郑爱华立遗愿捐献全部器官
陈琦嘉
“亲情、友情、爱情让我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人间善行善举”。这是39岁已是鼻咽癌晚期的围场哈里哈乡中学教师郑爱华最常说的话。
郑爱华在2002年查出鼻咽癌晚期,当他面对来自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好心人的一双双援手,他没有放弃生命,而是继续站在讲台上,用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辉煌来回报社会。在病情严重、生命垂危的时候,他说:“我要把我身体的全部器官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惟一能为社会做的事。”郑爱华做出了人生中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身体所有器官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他要用这种回报社会的方式对人生做一个完美的谢幕。
2011年3月31日,24岁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留学费用等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遂从包内抽出两把尖刀,对身后毫无防备的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致母重伤。现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发生的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现在不知道感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对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父母、亲人、社会都应该对我好。他们想的不是回报社会,而是想着,只要你们对我不好,我就要报复社会。在感恩之心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急切需要郑爱华这样常怀感恩之心, 回报社会的人来唤醒我们的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古今中外,知恩报恩的思想世代流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感恩文化更是积淀深厚。心怀感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们需要感恩。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去把握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有了感恩,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灿烂,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的团结。
我们要以郑爱华为榜样,学会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回报社会,学会热爱、尊重生命。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我们心灵的基石。
 

热销图书

承德名胜大观 修订本
承德名胜传奇(第二版)
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避暑山庄精华
避暑山庄大辞典

编辑推荐

排行榜单

  • 频道总排行
  •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