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系列丛书序言/任文田

主页 > 书序书评 >

《习惯养成》系列丛书序言/任文田


《习惯养成》系列丛书
承德市南营子小学创立于1903年,是承德市最早的小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其社会声誉高、家长信任度高、教育质量高,所以学生趋之若鹜,成为当前承德市最有声望的小学之一。
每次走进南小都会对南小的“学校文化”所感慨。仅从学生的角度看,全校学生阳光活泼、文明守纪,课堂上积极主动、生气勃勃,楼道内慢步轻声、行走有序,操场上生龙活虎、天真烂漫……这些就是南小文化的一部分、南小百年辉煌的成功根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令人遗憾的是,南小优秀的学校文化、优良的学校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仅靠一代一代的南小人耳濡目染的传承,把一批又一批进入南小的教师和学生同化,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总结、提炼和升华。
2011年南小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学校更加明确了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理念,把习惯养成作为本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学校组织部分优秀教师认真总结提炼本校在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出了这套《习惯养成》系列丛书。
这套系列丛书共六册,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各一册。每册均从“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编写,每个方面各3个训练项目,一册书9个,整个小学阶段共54个训练项目。
今年暑期开学前,王会山校长将一摞《习惯养成》系列丛书的打印稿拿到我的办公室,并请我为其做序。因当时较忙,一直未能动笔。近期,王校长几次委婉催促,只得仓促而就。
《序》作为一种特定文体,有一定要求。但我在此只想说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以帮助南小梳理一下习惯养成的思路,供在实践及研讨时参考。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说明:
1、教育是什么?叶圣陶曾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则认为“人在受教育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做两件事——形成习惯和吸收思想”。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归宿。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根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是不需要特别的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一定的情境下就按一定的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2、习惯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纠正坏毛病,将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根曾这样说过“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就像你往银行里的存款,若不取出来)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就像你向银行的贷款,若不还上)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威廉·詹姆士则认为: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约占25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而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的方面。习惯的重要性还在于,“我们的生活有90%是按习惯规律进行的”,我们的很多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紧急时刻,是容不得我们细想的,这时决定我们怎么做的往往就是习惯,也就是长期形成的行为惯性!
现今,如果说哪个国家产品的质量是世界公认的,那无疑是“德国制造”。德国人对工作的严谨态度是世界闻名的。 一个曾在德国学习生活过的中国的博士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他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这也是“德国制造”能享誉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1、习惯是什么?关于习惯是什么,不同学科、不同专家有不尽相同的表述。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在长期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或社会风尚。从心理学的角度,习惯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因此,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即习惯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也就是说,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转动的车轮一样。
习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好习惯(即通常说的习惯),另一种就是坏习惯(即通常说的毛病)。良好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力量——不经意中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习惯的特征。弄清楚习惯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实施养成教育。有材料对习惯的特征是这样表述的,现介绍给大家:
(1)后天性。习惯主要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2)相对稳固性。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        
(3)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4)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自然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三、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习惯虽为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必须要遵循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现仅简要谈五个方面。
1、知、情、意、行结合。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做到知、情、意、行结合,这是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规律决定的。所谓“知”:就是对良好习惯的认识。所谓情:即培养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的思想情感。所谓意:即意志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所谓行:即行为。
由此可见,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保障,“行”是关键、核心、重点。知行不能脱节,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
2、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结合。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学生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而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发的形成往往是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时,要力争做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结合,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产生强大的势场和浓厚的氛围,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形成学校有明确规定、教师有具体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家长积极配合、社会不掣肘的局面,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各方面之间要积极沟通联系配合,沟通要做到主动、经常、适时、有效。
学校要及时总结本校教师的成功经验并积极推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相互之间要及时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状况;教师与家长要适时沟通,讲明学校的要求,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学校和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根据现代研究结果,当我们决定要培养某一个好习惯后,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认真完成三个“3”。即必须精心组织前3天的训练,让学生接受习惯培养项目并初步形成;再经过约3周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基本形成一个观念;最后经过约3个月的重复,才能形成基本稳定的习惯。
4、统筹安排,循序渐进。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等内容,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作统筹安排。养成训练要从规范入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步骤有计划的去逐渐培养才会更有效。不能贪大求全,不要急于求成,不求一劳永逸。要从学生身边“小事”抓起,尽可能离学生的生活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形成一个序列。小学低、中、高年级要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强化训练,低、中年级在完成本阶段训练任务的基础上,还要从学生良好习惯的整体出发兼顾今后习惯养成的内容,即当发现学生有不良现象时,虽然该训练项目是今后的,也要及时纠正,绝不可坐视不管。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高年级还要再适时训练,以求巩固和提高,使行为习惯在不同年级螺旋上升。
5、正面教育为主。养成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俗话说,一句表扬胜过一千句批评,教师多一句表扬,学生就多一分自信。因此,在养成教育中要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要多表扬多鼓励;要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要开展必要的活动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学生的习惯很多是从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特别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在学生面前,教师及教师之间的言行如果对学生可能产生消极或负面影响的,就要坚决避免。
以上是我对养成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仅供南小领导和教师参考。
应该说,《习惯养成》系列丛书的出版,在南小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南小乃至双桥区中小学教育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本书在习惯养成训练项目的设立、要求、表述及编排等方面均有不完善之处,还希望南小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提高。 
愿南小乃至全区所有中小学生都能养成好的习惯,成就好的人生!

任文田
(特级教师,承德市专业技术终身拔尖人才)
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