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写入襟怀间/薛梅

主页 > 书序书评 >

丹心写入襟怀间/薛梅


丹心写入襟怀间
薛 梅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一位诗人正在塞外承德一栋居民楼的阳台上,遥望着远方。此刻,在他焦急的心中,一座与火神山、雷神山同时动工的是一座精神的神殿。他一会儿转换电视频道,一会打开地图查看,一会儿找来资料翻阅,为了记录下分分秒秒,废寝忘食。从泪流满面的清晨,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脑前发呆,到一个和衣而卧的通宵又过去了。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一天。时间定格在2020年1月23日。
  此后,他以一位诗人的视角时刻关注着那座英雄的城市——武汉。此后,他和所有的中国人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身心投入到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中。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同时,他还把一些期待与祝福写进了抗疫诗歌“日记”《这个春天》。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海健。
  海健是我的师兄。他的每一部诗文集几乎都收录了我的评论。我清楚他对文学的敬畏心和使命感,当他捧出这本《这个春天》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意外。何况海健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与文学共成长,是海健一生孜孜以求的诗意栖居,这从他已经出版的20多部诗文集中得到明证。但从《星星河》《读一读承德诗人》《塞罕坝之歌》等诗集来看,莫如说海健还有着一种比诗人更高远的探寻和求索,那就是他的史志情怀,这让他的远方更为辽阔,他的视野更为宽厚。何况,庚子年的这次疫情,注定会给每一个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家国罹难,命运相牵,人民病苦,抗疫当前。身为共产党员的李海健,更懂得人民战疫为人民的战略要义;作为诗人的李海健,也更能够敏锐感知全民战疫,城乡防控,武汉坚守,医卫冲锋,八方驰援,基层巩固中喷薄而出的中国温度和中国力量。
  海健用诗歌照进现实和心灵的图景,海健用诗歌彰显民族精神和崇高礼敬!
 
家国情怀:一面神圣的旗帜
 
  以诗言志,以诗存史,是海健多年来坚持的诗歌创作方向。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把握和反映真实的大事件,时刻和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李海健一直坚持这样做。如果说,他的诗集《塞罕坝之歌》是以雕塑塞罕坝精神试图为地方存史,那么诗集《这个春天》则是凝聚战疫中人民的磅礴力量试图为民族存史。这是因为,海健的心中,始终有一面神圣的旗帜,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世界尽责的国家形象。
  非常时期,要不要写诗?写什么样的诗?抗疫诗歌写作,伴随着疫情中死难人数的剧增和抗疫的艰难性,曾经在微信公众平台引发了激烈辩论,一方认为,在死亡面前,诗歌泛滥成灾,口号体、哭嚎体、励志体诗歌浮于表面,空而无当,缺少悲悯情怀和冷静思考,好诗不多,认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另一方认为,抗疫需要驰援,需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驰援,无疑诗歌是最能迅速和有效直击人们心脏,引发情感共鸣的精神养素,并由此提出了关于抗疫诗歌建设的人文向度和审美价值,召唤深陷疫情中的人们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抗疫必胜决心,鼓励奋发坚守斗志,启迪生命敬畏和灾难之思。毋庸置疑,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人性趋向理性和人生诗意观照的合理体现。海健不让自己陷于这样的嘈杂,他深知,在特殊时期,加油也是一种表达,一种情怀。说明人心不沉沦,不自弃,有方向,有力量。所以他安静地谛听,安静地思索,安静地写作,抗疫以心,存史以诗。他坚守着诗歌圣地,交付以灵魂,以光照,以信念,以人民和家国挚爱。
  因为他深知,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启蒙和激励民心的使命。百年来,我们历经军阀践踏、西方荼毒、日寇侵略、国内战祸,地震水灾、干旱瘟疫,诗歌都始终在场,现场感和纪实性、人民性和大众化都是诗歌在特殊时期的不二选择,从民谣入诗,到革命诗、街头诗、朗诵诗、抗震诗等等诸多形式的出现,诗歌所承担的都是勠力同心、共赴国难的心声。在特殊时期,诗歌的社会功能必然大于审美功能,因为诗歌对于挣扎中的人心的唤起,往往能够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高峰。用诗歌弘扬民族情、家国爱,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一脉,海健立起诗心,更立起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这个春天》共分两辑,上部“春天颂”,下部“英雄赞”。“春天颂”中的很多诗作都在试图传达这种内质姿态和精神向度。作为一位成熟的诗人,海健拒绝刻板的政治术语、高蹈的口号和简单的标语,他始终善于站在文化的窗口,去洞察别样的风景,去发现深邃的秘密。
  首篇《中国智慧》是整本诗集的诗眼。他从传统文化和抗疫时间表两条观测点去鲜活呈现出雷神山、火神山紧急救治医院的建设,传统文化立起中国智慧,时间演进立起中国精神,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昂扬奋发的国家形象。这是海健诗歌的抒情主体,他的国家形象有着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有着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中国精神,有着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中国效率,有着与民同在、命运与共的中国担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我一生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中国力量》),海健笔下的详实数据,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如果说这一篇是一个引言,那么上部“春天颂”中的群像描写:那些天使,那些各行各业的“逆行者”,他们主动按下的红手印,他们迅速集结的队伍,他们战地的婚礼、生日,党员突击队,他们心中飘扬的党旗红,以及下部“英雄赞”中的英雄形象烘托,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医卫专家,也有高锐、邵青春这样的普通护士,更有在疫情中的普通人,他们尽管平凡,但不平凡的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家国情怀,他们有着民族共同的精神气度,他们共同体现了中国魂,是他们,立起一个丰满闪光的国家形象。
  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在这样的共识和信念下,党中央一声令下,高强的指挥力,高效的执行力,高能的防控力,在海健的诗写中成为国家形象的灵魂工程,巍峨耸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所指出的,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韧性特质:一个无坚不摧的群体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的特殊时期,精神形式的支持和援助同物质需求缺一不可。诚如著名诗人歌德所言:“还要在这种物质基础上替精神世界建造一个苗圃”,海健的诗集《这个春天》正是他在建构着一座与火神山、雷神山同时动工的精神神殿。他的上部“春天颂”塑造了一群群为战疫工作辛勤奉献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中国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挚爱:家国情怀;他们是一个无坚不摧的群体;因为他们身上生长着中华民族的钙质:韧性特质。
  纵观历史,资源短缺、灾难频仍的中华民族,却每每都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是源自于中华民族在这漫长的与苦难和灾祸抗争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这种蕴藉在中华民族根脉中的“韧性”,总是能够爆发出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爆发出超常的变通智慧和创造活力,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天漏补天,海啸填海,困境不等死,灾祸不悲绝,儒道互补,刚柔并济,张弛有度,以退为进,死而后生,中国人的韧性特质,总是能够民族凝聚一心,有担当,有仁义,有反思,有救赎。海健的“春天颂”,所歌颂的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无坚不摧的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日子里,像鲁迅笔下的枣树,尽管被暗的夜、冷的冬脱落了叶子,但是仍然能够顽强抗争,决不妥协,“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这“韧”的一群,有白衣天使唱着生命之歌:“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房╱祖国重托扛肩上╱铁了心护佑百姓健康”(《天使之歌》);有援驰武汉的各地医疗队:“扶危渡厄╱慷慨赴难╱这是一群╱最美的‘逆行者’”(《出发 最美的“逆行者”》);有各地党员本色铸就的《这个春天,最美的颜色》,有各行各业奉献者搭起的《战“疫”中最美的彩虹》;有《解开病毒的“密码”》的院士专家,有《抗击疫情党旗红》的《119党员突击队》,有战地的巾帼雄风,也有居家升旗的肃穆……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又如此相通:
  “这个春天 有恐惧
  更有温暖
  那些动人的瞬间
  就是美丽的诗篇”
  ——《战“疫”中最美的彩虹》                                     
  海健的诗,是建立在细节的动人刻画上,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有张有弛,血肉丰满,读来动情,每一群人都是你的邻人,每一件事都有新闻印证。这些诗行,在现实的忧伤和痛苦中,在战疫的艰辛和牺牲里,让我们直击灵魂深处,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应对风险挑战的不屈的和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坚忍与勇毅,突围与创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海健通过抗疫群像,形象地诠释了这一动人的精神特质。
 
英雄色彩:一种坚定的信念
 
  革命烈士、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英雄,从古至今,既有大名鼎鼎的英雄豪杰,也有惊天壮举的无名英雄、平民英雄。凡是英雄,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为这一信念,舍我其谁,无私忘我的精神,既体现了个人崇高的理想,也是民族的大义,更是人性的光辉。所以,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防线,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歌英雄,颂英雄,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就是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人民至上”的一腔英雄情。
  这个春天,有无数的眼泪值得我们回忆。在每天刷新冰冷的数据时,生死的思考在泪水中涌动着悲悯;“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在白衣勇士们出征又倒在抗疫一线的战场时,我们在泪水中涌动着感恩;在全体民众居家坚守、自愿捐款、自发寄物的点滴中,我们在泪水中涌动着深情。这个春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他们坚强、正直、勇敢、仁慈,他们有勇气承担着命运,也了解生命且热爱着生命,但他们更葆有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以及人民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海健懂得感恩,懂得记录,懂得不忘。他的“英雄颂”就是献给这些抗疫中有着坚定的信念的英雄的真诚礼赞,他们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但他们的壮举就是英雄。海健要告诉将来的历史,他们——我们不要忘记,不能忘记,不可忘记!
  一个成熟的诗人深深懂得,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它必须以“真”作根基,真情深情,才会成就“善”与“美”。海健在抗疫视野中拓开广阔的视角,捕捉真人真事的闪光点,首先在题目上达到一语中的、直抵内核的艺术效果,比如《敢医敢言:钟南山》,两个“敢”字就将钟南山守护苍生讲真话的勇敢之心脱颖而出;《最“时尚”的发型:肖思孟》,毅然剪去长发的河北女护士肖思孟,加上引号的“时尚”,托起的正是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藏起“遗书”赴武汉:孙继红》,“遗书”触目惊心,但藏起“遗书”的背后是“女子本弱,为战则刚”的坚定信念。其次,海健在时间上铭刻“史”料,发现观点,几乎他的每一首时,无论记人记事,都有时间的线性推动,都有自我放飞的神思,比如钟南山,他从“新冠”时间,穿越到“非典”时光,再穿越回“新冠”时期,他发现了他的“敢”:“面对困难╱他勇于挑战╱面对危险╱他临危不乱”,他亦在“和蔼如春风”“热情如烈火”的感兴中看到人物身上动人的光彩。不仅如此,海健的诗还善于在地点上找沸点,围绕疫情的中心“武汉”,他的诗还出现了中国、湖北,火神山、小汤山、雷神山、河北、北京等等具体的地名,比如《陪大货车过年:闫保有》,河北遵化大官屯村—天津—武汉—村庄,这一连串的地名组合,正是要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沸点”:“阎保有想了想╱把车停在了╱离村子一公里的空地上╱咱不能给政府添乱╱也不能给家里添乱”。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海健以小见大、以个体见群体的用心咏赞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当日历一页一页翻过去,我们安坐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翻阅着一本本记录着中国人民勇敢抗疫的各种体裁的书籍,其中定会有一本是海健的诗集《这个春天》,我们穿越了时间,看到一位饱含深情的歌者,以诗抗疫,以情化人,传递着正能量,用自己的全部热爱,为祖国助力!
  祖国必胜!人民必胜!相信每一位阅读者,会和诗人的心贴得一样近,一样深情!
 
2020年4月5日 于承德魁福园  
 
薛梅,女,满族,河北围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