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自是星星火

主页 > 书序书评 >

烛光自是星星火


烛光自是星星火
王质华
 
  戊戌中秋刚过,正可谓十五不圆十六圆的晚上八点二十分,我正端茶隔窗赏月,手机响了。是来自八沟(古泽州,今平泉)的诗友高常贵老师的电话,请我给其诗集作序。一闻此声,手不自主的抖了一下,茶杯倾溢。心有忐忑,深感意外,不知所措。
  让我读诗,学习没问题。品诗还算专心,但不得要领。如要评论,那纯粹是门外汉,不知从何下手。没有这三全的本领,怎么敢接作序的重任?意欲婉拒,也力荐高人。但难却高老师的一片赤诚和信任。也只好不惴浅陋,有言在先,不算作序,只是赏作漫谈,哪怕离题万里,也可滥竽充数,如此成交。而真正的诗意精华,待读者去品尝、联想、发挥……,去完善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
  平泉史称“八沟”,意为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旧石器时代,平泉就有人类繁衍。远在史前,就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老马识途”,“望梅止渴”,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
  辽金时代,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也曾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
  大清以来,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天之骄子,更是把这条连接沈阳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通道,看作是神化了的皇权圣路。康熙大帝平泉巡游,以平地涌泉之意修建了水泉,御称平泉镇为“八沟”。因地理位置重要,素有“通衢辽蒙、燕赵门楣”“一鸣三省”之称。
  悠久的民族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平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集《流年寄韵》的作者高常贵,就是从平泉福地崛起的诗人。
  读高常贵的诗,亲切,平和。尽管透着一丝感忧,却不是消极、颓废。而是给人感觉作者是在为韶华易逝,警示自己珍惜光阴,只争朝夕的鞭策。
  作为一名教师,他历经小学、初中到高中。曾担任过多门学科的教学,现在又在学校后勤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可谓全才,多面手。他不但是省、市诗词协会会员,《诗选刊·下半月刊》平泉工作站站长,还是平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甘心平凡的岗位,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不炫不争,令人敬佩。而他那颗金子般的师心,熔在了他《教师赞》的诗里:“黑土一方育李桃,书山学海举旌旄。烛光虽是星星火,却照人间路万条。”
  诗品即人品。而人品决定诗品。
  高常贵的品格,在当今古诗词热浪奔涌,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无病呻吟不绝,鼓噪口号连天,良莠纷争未艾的喧嚣声里,保持诗人本心,不卑不亢,写自己想写的景,抒自己想抒的情,把真挚刻入文脉,把哲理透出诗行,用形象展示内涵,真的难能可贵!
  高常贵的诗怀,是其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师德自我修养的结果,是其纵情山水广纳天地精华正气的必然。
  心存正气,博爱远矣。
  诗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款款深情。
  “纤尘不染承银露,总有清词满素笺。”(咏莲)
  “虽是秋来霜气重,依然风里送芬芳。”(咏菊)
  “燕山气韵纸上走,盛世情怀笔底生。”(贺平泉·兴隆书画联展)
  “熙攘人群逢故友,一张照片暖流年。”(兴隆山遇友)
  “人间大美谁不爱,塞上蒹葭也莽苍。”(水墨七星湖)
  “寻常景物入新诗,若品清茶有所思。”(读赵士红诗)
  “节高无惧银镰舞,纵使皮开也玉心。”(玉米)
  如此的诗行,美不胜收。
  诗人的情感宽广无垠,包罗万象。从一缕清风,到玉宇琼楼,从馆舍小聚,到国恨民愁,从历史感怀,到盛世新貌,都倾注诗胆,付诸笔端。尤其是对山河的咏叹,更是情有独钟。四百多首的诗集,情系山河的作品占一半以上。从家乡古泽州的马盂山,辽河源,顶子城遗址,窦景庸古墓,杨树岭东山,桲椤树战地到承德避暑山庄,古北口长城,雾灵峰群险,紫禁城风貌,以及坝上秋雪,南海风云……,真可谓 “横谈墨海三千里,纵论八沟九百年。”
  但就是如此浩瀚的诗题,作者亦少空乏浮躁的豪言壮语,而是涓流缓润,寓深情于低吟浅唱,如沐春风,如临夏雨,感秋云之恬淡,赏冬雪之素雅。我心钦服也。
  诗人的情怀是深邃的。
  他不但对亲人的不幸痛彻心扉,对朋友的珍重魂牵梦绕,更有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和同情。
  “春晖常恨短,寸草孟郊心。”(回乡探父)
  “萱堂辉暖荫千里,莫忘苍颜养育人。”(母亲节颂母亲)
  “一缕风来摇叶落,从今最怕对初秋。”(再悼父亲)
  “容颜易老心不老,岁月藏真情最真。”(同学聚会茅荆坝)
  “莫愁异土窗前冷,早把他乡作故乡。”(闻振中友援疆支教飞跃天山)
  “炎黄子孙同悲泣,九州儿女泪湿衫。”(题汶川)
  “四月耕耘九月收,农家最盼是金秋。七天国庆黄金假,未见乡民一日休。”(秋收)
  “子妻千里远,尘世若飘蓬。……山城楼宇起,可叹袖囊空。”(临江仙·农民工)
诗人的情愫是细腻的。
  “泽州春暖雾朦胧,常惹相思笔底生。君去石门千里远,几回梦里话相逢。”(癸巳春寄妻一首)
  “雨声频,人未寐,夏去秋来,点点敲心肺。家父沉疴无药对,岁月轮回,多少牵心泪。忆流年,儿梦碎,廿载求医,从未言何累。漫漫红尘情最贵,感念慈恩,谁解其中味。”(苏幕遮·雨夜秋思)
  “轻摇纸扇风云起,劲抖襟袍剑气扬。”(悼评书大师单田芳)
  “忠贤自古多遭陷,慧眼怜珠几帝王?”(端午感怀)
  “白霜染鬓青丝少,岁月留歌心底芳。”(同学宽城小聚)
  “今又梨园香满径,不知谁者事桑麻?”(扶贫搬迁有感)
  透过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似乎听到了作者的心跳,感到了歌者的忧怀,看到了诗人的企盼。
  诗的力量不一定非黄钟大吕的韵律,葫芦洞箫一样摧枯拉朽。
  当然在诗集中, 也有如《九月九日忆伟人》《清官颂》《缅怀周公》《胡耀邦百年诞辰》《七七事变八十周年》《十九大抒怀》《观九·三大阅兵》《叹袁崇焕》《贺女排里约夺冠》《火箭军成立有感》以及卫星上天,中美贸易战,朴槿惠下台等重大题材的慷慨激昂的力作,展示了作者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然终因有老干体的影子,就诗的艺术性来讲,还是逊色一筹。好在比重不大。
  作者坦言在学习古体诗的道路上,最为推崇的是诗佛王维。因此作者的山水田园诗作颇见功力。而诗中的禅意已注入时代的新内涵,有了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好!
  如果非要鸡蛋里边挑骨头,占诗集二分之一强的绝句部分,与摩诘相比,在启、承、转、合技巧上,还要再上一层楼。
毕竟右丞已在诗佛的殿堂上了。关键诗句还可锤炼再锤炼,达到精炼再精炼。尤其王维的田园牧歌的情调还待超越翻新噢!嘿嘿,读诗的人期望值总是想往海市蜃楼的高度,我也自在其中。
  总之,《流年寄韵》是本耐人品读的诗作。作者自幼爱好古体诗词和中国传统绘画,加之户外运动的兴趣和实践,更源于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那种恬淡自然,宁静高远,那种无色无味,无声无相的禅意境界的追求,以及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其诗词的奥妙只有亲临诗境方能感悟和升华。那就让我和大家共同去诗中品读、学习和欣赏吧!
  拉拉杂杂的说了这么多,虽说语无伦次,没有中心,但有言在先,离题万里也能交卷,能不能用,就不管了。但诗集出版,还是别忘了赠我一本,好借理由喝酒去。
笔淡情幽品自宽,诗心荡漾水云间。
求无佛老山中鹤,意有禅音梦日边。
2018年10月01日草就于五味斋庐  
                 
  (作者系原河北省承德县职教中心副书记、副校长、《诗选刊·下半月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