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古镇凤山》/马铁松

主页 > 书序书评 >

《塞北古镇凤山》/马铁松


塞北古镇的历史画卷
(代序)
马铁松

壬辰年初夏,窗外骄阳似火,树绿花红,塞北满乡一片秀丽风光。窗内,书房案头上叠放着一部书稿,名曰《塞北古镇凤山》。这书稿来自牤牛河畔的凤山古镇,字里行间还飘逸着淡淡的墨香。就在几天前,在诗人郭小川的故乡,在文化站的小小办公室里,书稿的编辑者向我介绍了书稿诞生的日日夜夜,经历的风风雨雨,那诚挚的话语,庄重的神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他们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陈述对家乡父老的赤子之心,足以使我这个在史海志坛拼搏了数十年的修志人激情澎湃,感动不已。
翻开这部数十万字的书稿,详细探讨汇集的200余篇诗文,使我对编辑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喷涌而出。
座谈中,主编和策划人转达了原承德地委老领导胡广义书记的口信,希望我阅读书稿,并为书稿草拟短文以代序言。我惴惴然,有些诚惶诚恐。但盛情难却,我只好不自量力,担任书稿的编审,为书稿编辑成书,尽同仁之谊,献绵薄之力。
俗语说:“开卷有益,”《塞北古镇凤山》(以下简称《古镇》)书稿阅读之后,使我大受感染,深受教益,不免要抒发感慨,冒昧议论数语——
 
《古镇》是大好河山的锦绣画图
编辑者在《古镇》一书中,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深情。那潺潺的牤牛河水,秀丽的原野田园,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塞外风光画。当年的锡拉塔喇川的鱼米之乡,尽现秀丽身姿。“丰宁旺气四川收,众水通归岸口流。塔顶高悬应拜相,马鞍横拱主封侯。凤凰昂首舒双翅,元宝低心抬两头。古洞常留仙客住,黑山不远白云游。”清代丰宁知县王文翰的一首咏景诗,已历数百年,仍脍炙人口,流传不衰。这首诗,把凤山(旧称土城子)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尽收笔下。那古老的文笔塔,巍峨的马鞍山、凤凰石、元宝山,雄伟峭拔的大黑山,晨钟暮鼓的宝盖寺,成为古镇凤山的著名景观。《古镇》收录了歌咏凤山奇山异水的诗文和研究挖掘其历史遗踪的文史专稿,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读了这些诗文,足可以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心,呵护之情。从此意义而言,说《古镇》是爱家乡、爱祖国的教科书,并不为过。
 
《古镇》是灿烂文化的精彩融汇
凤山是一座古镇,早在西汉时期就曾经在其附近设立要阳县城。悠久的历史,散发着灿烂文化的缕缕书香,那建筑艺术独特,雕梁画栋的凤山戏楼,集雕刻、绘画、书法、诗文、戏剧表演于一身,既是高超的艺术品,又是深邃的历史窗口。当年显赫塞北的凤山书院,曾是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寒窗苦读之地,又是文化名流荟萃之所,这里曾走出过清代谢翰林等博学之士;而文庙旧址、魁星楼遗踪,更是当年凤山文化发展的见证。保存完好,雄伟壮观的关帝庙,至今香烟缭绕,寄托了当地民众的美好夙愿,成为凤山历史的沧桑见证。至于清代清真寺、近代重建的天主教堂等宗教建筑,可展现古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叉融合,显示出凤山文化的多元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故居,这座石桥东胡同普通的清末民初住宅,吸引了众多天南海北的游人和文人骚客驻足参观,成为古镇文化长河里的灿烂星辰,独领风骚。这里不仅有诗文化,也有凤山文化人代代传承的身影。一滴水可见太阳光辉,通过《古镇》一书的展示,我们说凤山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展示之地,更是文化源流代代相传的汇聚之地。这种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使之世代流传,福荫子孙万代。
 
《古镇》是杰出人物的历史画廊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赞江西南昌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我认为此语用来形容凤山亦不为过。古镇凤山地处塞北,雄扼古大要水之畔,不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士民富庶,弦歌相闻,而且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古镇》一书,将凤山古来精英人物汇集其中,向读者展示了古今以来凤山人的风采。《古镇》一书首推战士诗人郭小川,并为郭小川单立一类目,内选郭小川有关家乡丰宁的代表诗作,郭小川亲属回忆郭小川的文章,当地文人采写的郭小川人物传记,家乡诗人们创作的缅怀郭小川的诗词歌赋。这一切,都展示了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诗人郭小川曲折而又辉煌的一生。郭小川作为当代中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为家乡凤山带来了无限荣光,可称凤山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此外,《古镇》一书收集广泛,书中有在凤山戏楼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李玉清、胡大贵;有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县级领导干部彭寿年;有与敌交锋英勇战死的民政科长张政声;有在解放凤山战斗中指挥作战捐躯的县大队大队长张万福。这些烈士为丰宁及凤山的解放视死如归,流尽鲜血,谱写了一首共产党人的英雄壮歌,他们的英名将永远受到万众尊敬,并流传千古。书内这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此外,《古镇》一书还记录了凤山科举精英谢翰林,创建凤山书院、造福古镇的开明绅士朱予德;书画艺术造诣精湛、名闻乡里的文化名人秦敏卿;甚至从异国他乡来到凤山,传播西医技术,热心为民众治病疗疾的日本友人祢津;编者还打破传统观念,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平民百姓亓二爷的身世加以记述。这些界别不同,身份各异的人物,本身都有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或者是活跃在凤山的外来者,或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代表,是社会名流中有影响的人物,就是这些人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为中华民族英雄谱再添浓墨重彩,因此,《古镇》一书是名副其实的历史人物真实记录。
 
《古镇》是振兴凤山的良策高见
《古镇》一书的特殊之处是,不仅记述了古镇的历史沧桑,而且提出了保护古镇,振兴古镇的建议和设想。书中有保护古镇座谈会纪要;有对凤山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议;有对凤山镇发展文化旅游的大胆设想;更有凤山镇党委、政府关于凤山老城区保护、恢复、改造、发展方案。在这里,既有民意,又有官声,体现了历届凤山镇党委、政府振兴古镇、致富地方的决心和远见。我看到这些属于文字规划的官书,描绘了凤山古镇的美好愿景,也为凤山古镇的后续建设,科学规划制定了发展蓝图。而那些来自民间的建议和呼声,则充分反映了凤山人民期待家乡繁荣发展,迅速振兴的迫切愿望。阅读这些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洋溢着希望,更洋溢着火热的赤子之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有这样热情赤诚的民众,有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党政官员,我相信凤山古镇的振兴,应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古镇》是众手成书的成功范例
关于《古镇》一书的编纂,早在数年之前我就有所耳闻,并听过凤山镇领导同志的介绍。镇主要领导曾委托我审阅书稿,我亦欣然受命。现在,书稿编就,放在案头,令人欣喜非常。1982年,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时,曾奉命调查郭小川生平事迹,三进三出凤山镇,最后创作了传记文学《郭小川在故乡》。1988年作为史志办的原任负责人、丰宁县志主编,我曾到凤山镇组织过《凤山镇志》的编写工作。多年来,我一直希望作为丰宁数百年的老县城,现今丰宁东部重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的凤山,其历史文化研究应该后继有人。现在,几十年转瞬即过,又涌现出一批后来人,填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空白,真是可喜可贺!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部书的编辑创造了一种民间众手成书的特例,更是令人振奋,令人惊叹。《古镇》主编常桂钧同志历经多年的积累、搜集和撰稿,将一大批报刊与书籍中有关丰宁凤山古镇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多方面文章和资料汇辑成书,这里既有专家学者的研究专稿,也有平民百姓的记述之作;既有革命斗争的回忆记录,也有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令人惊叹!我还得知,编辑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专辑,参加助编的志愿者有王德海、孙景全、布景林、葛受录、袁文龙、蓝树森、马喜元、肖淑珍、郭永兴、白玉璞、刘汇洲、亓万福等人,参与者多达230余人,队伍可谓空前庞大。编纂者从组编、调研,到编辑、阅改,直到校对、打印,付出了极大心血,耗费了若干财力,终至编印成书。这种编著、财力主要来自民间,完全是自编、自研、自费的形式,在丰宁尚属首例。它改变了书籍出版完全依赖官方财力的传统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我认为在当今书坛,是可以借鉴推广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古镇》一书付梓问世之时,我希望这部集凤山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专集,能使古镇凤山的文化底蕴不断发扬光大,文化精华代代相传,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资政、存史、育人等多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我完全相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进军中,凤山古镇必将焕发青春光彩,再铸新的辉煌!
2012年7月1日于丰宁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