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岭长城》代序/张惠东

主页 > 书序书评 >

《金山岭长城》代序/张惠东


开篇话(代序)
张惠东
 
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奇迹。她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悠久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与血汗的结晶。
长城以修筑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建筑规模最大、军事设施最齐全、影响最深远,在世界古老的军事防御设施中名居榜首,分别被列为上古、中古、近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国务院自1961年起陆续公布了主要长城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已载入世界史册,深受各国人民仰慕、赞叹。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长城令我们壮怀激烈,心潮起伏,感悟颇多,感慨颇多,感受颇多。中华民族的祖先经过艰难险阻、流血流汗创造出的伟大业绩,值得我们后人骄傲与自豪。长城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长城建筑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保卫自身安全,防御外来侵犯,开始在局部修筑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国把长城称为“方城”。随后齐、秦、魏、赵、燕、中山等国,为了防御邻国的侵袭,也都分别筑起了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秦、赵、燕北部的长城重新进行修缮,连为一体,成为举世闻名的秦代“万里长城”。
秦以后的各朝各代对修筑长城都十分重视,把修筑长城看成是军事防御的有效措施。西汉时期,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筑维修,工程量很大;东汉开始重新修筑长城,并把长城往南移了好多。
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修或增筑过长城。此外,高句丽、辽、金、元也都修筑过长城。金修筑长城的规模较大,元对原有的长城进行了修缮,工程量较小。
由于时代、技术水平不同,历代修筑长城的用料、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用石子、流沙与芦苇掺和铺筑长城;有的用石块垒筑长城;有的用夯土或土坯砌筑长城;还有的用树桩、木板等制作长城。秦朝在河套一带广植榆树,形成一道树墙,阻挡骑兵,人称“榆关”,也起到了长城的作用。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砖砌、砖石混砌的方法,使长城更加坚固。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一个修城防范。但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不同,长城的寿命长短也不一样。有的长城早已灰飞烟灭了,有的长城至今还岿然挺立,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一例。
长城以城墙为主体,此外增设城障、关口、兵营、卫所、烽燧、道路、都司、敌楼、墩台等军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形成一道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又因为修筑长城的年代、方法不同,历代对长城的称谓也不一样,诸如:列城、方城、亭障、界壕、边墙等都是长城的别称。
大规模修筑长城当属秦、汉、明朝。汉长城最长,明长城最为坚固。明朝从始至终都把修筑长城看得很重,原因就是在明朝统治时期,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元残存势力的威胁;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和元残存势力的侵扰,在明朝统治的277年中,总是不间断地修筑长城。
明长城是我国长城史上最后一道长城,也是修筑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构筑技术最先进,工程最坚固,防御系统最为完善的一道长城。明长城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结构完美,均超过了历代的长城,达到长城史上的顶峰。
明长城东起辽东的鸭绿江畔,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旁,横贯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全长8851.8公里。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1.5亿万立方米。有人对明长城做过估算,如果采用明长城的砖、土、石方铺筑宽10米、厚35厘米的公路,可绕地球两周有余。
明长城不仅仅是长,而且修筑的质量也很高,大部分建筑都坚如磐石。明修筑长城是采取“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方法,墙体的高矮、宽窄均以地形地势而定,地势险峻的地方,墙体就低一些、窄一些。平缓地带墙体就要高一些、宽一些。在崇山峻岭上多以山脊为墙基,外面包砌条石、青砖,用白灰勾缝。采用这种方法修筑长城,既坚固,又省料、省工、省力。金山岭长城上的战墙,也称为女儿墙,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明长城设施完善,在重要关口的附近,一般都设有方形或多边形的关城,筑有瓮城、罗城、护城河;在长城沿线还设有城障、敌楼、堡、敌台、烽燧、关隘等; 把军事重镇、关城、关隘有机地连在一起,构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防御体系;使其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一旦发生敌情,便能迅速快捷地传递信息,集结兵力,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作为京畿屏障的蓟、大同、偏关等镇,更是戒备森严。在这里筑有内外两道长城,在外长城上设有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外三关;在内长城上设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的内三关。形成以外三关掩护内三关,内三关保卫着京师的纵深防御系统,使敌兵无懈可击。
明王朝在长城防务上非常注重选贤任能、调兵遣将,选派一些精明强悍的将领进行督导。京师门户居庸关至山海关这段长城,就是在大将徐达指挥之下修筑的。后来又把抗倭名将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官,负责山海关到居庸关这段长城的防务,改建和加筑。终于把这段长城修成为经典,成为我国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金山岭长城就在其中。
总之,我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末清初为止,历时2700多年,有20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筑了纵横数十道的长城,短的数百里,长的万余里。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原等16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高矮不同的长城遗迹。
如果把所有的长城连接起来,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溪流河谷、浩浩中原、莽莽戈壁之中。这一浩大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据一位宇航员介绍,在他登上月球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建筑物只有两处,其中之一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金山岭长城是历代长城的精华。也是当今保存下来最完好、最壮观、最雄伟、最美丽、最具有观赏价值的一段长城。因此,金山岭长城受到了各方人士的赞赏。
文物专家说:“万里长城,金山独秀”;军事专家说:“金山岭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典范”;美学专家说:“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在雄伟壮观中透露出几分灵秀”;旅游专家说:“金山岭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巅,很富有观赏性”;建筑专家说:“金山岭长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勇敢与智慧”。
金山岭长城之所以得到专家们的好评,是因为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墙体坚固。墙体是长城的主体,金山岭长城的墙体特别坚固。原因就是修筑墙体的方法十分科学——随山势起伏而建。山势陡峭的地方,墙体低而薄;平缓地带,墙体高而厚。有的地方只建一道单墙,称为战墙。在悬崖峭壁上,多以崖壁为墙。
因此,金山岭长城充分体现出明长城的特点,墙体分为上、中、下三等。两侧包砖称为上等墙,单侧包砖为中等墙,石砌为下等墙,金山岭长城均是上等墙。上等墙一般都是条石砌基,青砖包筑,白灰勾缝,内部填充三合土,然后用青砖墁顶。多数墙体都是下宽上窄,墙体高1.3~8米不等。上等墙不仅坚固,而且设施齐全。墙体顶端的外侧建有高2米的垛口墙,每隔1米左右开一个垛口,垛口墙的底部留有礌石孔。内侧建有1.7米高的宇墙,也称为女儿墙。女儿墙上留有瞭望孔、流水孔。
在敌楼附近的墙体内侧留有券门。券门深度与墙体的宽窄相等。券门内侧设有石梯或砖梯,一旦发生敌情,士兵通过券门直接登上长城,进入敌楼,做好战斗准备。
二是烽火相连。金山岭长城在险要高山之巅,建有烽火台3座:2座圆形的,1座方形的。台高均为4.5米,周长11米,多为石土砌筑。台的顶部筑有圆形小屋,供守城士兵在此站岗放哨。
烽火台与关口、敌楼紧密相连,遥相呼应,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在烽火台外面还放有明哨、暗哨,哨兵将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百总或把总。百总或把总再传给将士,做到有备无患。
战时,烽火台上备有流火绳、旗、鼓、弩、炮、石、水瓮、火钻、火箭、狼粪等。每个烽火台上设有6人,5人值班,1人传递文书符牒;若有敌情马上燃烧狼粪、举火、放炮。一旦狼烟四起,守城士兵便知敌兵已经逼近,聚集兵力做好战斗准备。
明王朝曾经对举火放炮、传递信息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百人内为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这样便可准确迅速传达敌情。据说在蓟镇1000多公里的边墙防线上,三个时辰可遍及各路兵马。
三是关口众多。金山岭长城每逢深沟峡谷或军事要冲,就建筑一个关口。关口实际上就是用砖砌成一个高3米,宽1.6米,纵深与墙体宽窄相等的拱门。关口的特点是地理位置比较隐蔽,不易被敌兵发现。
在关口内的两侧设有石梯或砖梯,由长城外进入长城内的士兵,从砖梯或石梯登上长城顶端,进入敌楼。战时,守城士兵可以凭借关口,用极少的兵力,抵御更多的敌兵,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金山岭长城从龙峪口至望京楼,共有9处关口:龙峪口、关道梁口、桃春口、砖垛口、沙岭口、后川口、高楼口、温泉口、南东坡口。现在人们都习惯说金山岭长城上有5个关口:龙峪口、桃春口、砖垛口、沙岭口、后川口,另4个关口大概是被人们遗忘了。
四是敌楼密集。金山岭长城在10多公里的长城段上就有67座敌楼。敌楼与敌楼之间的距离很近,数十米或100米就建一座敌楼。距离最近的敌楼之间只有47米,最远的也不过200米。
敌楼设计新颖,造型千姿百态。从敌楼的外观看,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拐角形的、扁形的、圆形的,有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六眼楼。敌楼形态生动形象,有的像猫眼,有的像狐狸脑袋,有的像棒槌、有的像锥子,有的像大家闺房,当然更多的还是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从敌楼的建筑结构看,有单层楼、双层楼,还有三层楼。有的是砖石结构,条石基础,青砖到顶。有的是砖木结构,底层楼为砖结构,铺房为砖木结构。每座敌楼的顶端都留有垛口,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使敌楼更显得生动有趣,富有观赏性。
敌楼门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门可以让人长驱直入,没有任何掩蔽,桃春楼的楼门就是长城上的通道。有的敌楼门则不然,行人不费一番周折,就很难找到。小金山楼的楼门就放在了长城之外,行人必须走出长城,爬上山崖,然后从一个小楼门进入。还有的敌楼门,设计得也很奇特,黑楼的楼门就放在了地下。
敌楼内部的设施更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底层地面为青砖墁地,墙壁留有箭窗,即射击孔、券门。在箭窗上还装饰着各种不同的造型,有桃形、箭头形、刀把形、云钩形、锯齿形、漏斗形等,精巧别致。在个别敌楼的墙壁上还雕刻着各种花草、野兽。
在敌楼的底层拱起数量不等的券门,券门与券门之间形成数量不等的纵横通道。在通道之间显现出不同的图形,有的成田字、日字形,有的成川字、回字形。顶棚的装饰根据敌楼不同,风格各异,花样翻新,有平顶、穹窿顶、船篷顶、八角藻井顶、四角钻天顶等,达到了当时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花楼就是八角藻井顶,看上去十分美观、气派。有的敌楼用汉白玉做门框、箭窗框,并雕刻上各种图案。仙女楼的门框上就雕刻两朵并蒂莲捧着一个大鲜桃,为游客增添几分雅兴。
由底层楼上铺房,多数是靠楼梯,楼梯有木梯、石梯、砖梯等。楼梯多数都放在隐蔽的角落,不熟悉内情的人很难找到。有的敌楼由底层楼上铺房没设楼梯,小壶顶楼就是如此。小壶顶楼在底层楼的顶部开一个天窗,士兵上下楼采用软梯,士兵上楼后把软梯撤到楼上,在底层楼的敌兵要想攻上楼顶,也是毫无办法,束手无策。
楼顶上的铺房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砖仿木结构。砖仿木结构的铺房建筑得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用砖磨制的檩子、椽子、柁头看上去和木料没有区别,非常逼真。在飞檐上还饰有垂兽、望兽等浮雕,栩栩如生。看到这些会使人忘却战争,忘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古战场。
所以,人们把敌楼看得很美丽,很温馨。因而给敌楼起了许多很好听的名字,如:将军楼、仙女楼、桃春楼、大金山楼、小金山楼、大壶顶楼、小壶顶楼、棒槌楼、高尖楼、猫眼楼、黑楼、望京楼等等。这些敌楼的名字,都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五是设施严谨。金山岭长城警备系统非常严密。除了主体城墙高宽以外,还建有许多辅助设施,比如支墙、挡马墙、月城、障墙等,使金山岭长城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
据史料记载,金山岭长城的沙岭口亦称沙岭儿寨、砖垛口亦称砖垛关,是最早的两个重要关口,但是由于这两个关口的防御能力较差,敌兵多次由这里突破,攻入京都,大肆掳掠。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即位后,不理朝政,任用奸臣严嵩,政治腐败,财力枯竭。这时,蒙古族鞑靼部在俺答汗的统领下,多次要求和内地建立经济往来,请求明王朝允许通贡、互市,均被嘉靖皇帝拒绝。俺答汗恼羞成怒,三次派兵进攻古北口。在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第二次进攻古北口时,俺答汗采用了包抄战术,从正面发起进攻的同时,派一部分兵力绕小道从黄榆沟突破,直达京都城下,抢掠数天,最后满载而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
从此,明王朝看到了古北口、金山岭长城一带的重要性。戚继光也认识到单纯从正面防御敌兵还不够,必须进行多方面的防御。于是,加强了沙岭口、砖垛口的防御功能。首先在两个关口前方的山巅上修筑烽火台,做到及时迅速地传递军情。然后在两个关口之间的山梁上,修筑一道向前延伸的支墙。支墙上留有礌石孔,建有战台、炮台。战台上配有多种火炮,一旦兵临城下,守城士兵可以放炮,施放滚木礌石,牢牢地封锁住敌兵进攻砖垛口、沙岭口的通道。
库房楼更是戒备森严。在库房楼附近长城外侧的山坡上筑一道挡马石墙,拦截敌人骑兵的进攻。在库房楼前建有月城,守城士兵可以在此与敌兵短兵相接,延缓敌兵进攻库房楼的时间。在库房楼的阶梯上横向建有距离不等的障墙。障墙上设有射击孔,供士兵站、跪、卧三种姿势射击。士兵可凭借障墙边打边退,也可以边打边攻。在库房楼内的墙壁上留有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敌兵。
同时还加强了武器装备,配备佛郎机8门,子铳72门,神快枪8杆,以及火箭、火药、火绳、石炮、沙光石、铁蛋丸、石蛋丸等武器。这种层层设防,步步阻击的防御措施,可谓铜墙铁壁,防御效果十分显著,使“敌兵不能及,敌骑不敢近”。
所以,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期间,蓟镇1000多公里的长城线上“数年无虞”。 
但是,长城只能抵挡敌兵的进攻,却不能抵挡人心所向。明末政治腐败,人心涣散,最终长城还是没有抵挡住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大军长驱直入。对此康熙曾经说过:“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军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还在山海关题诗说: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用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由此可见,康熙不主张修筑长城,主张修德安民。所以在他统治半个多世纪中,始终没有修筑过长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长城作为古代的军事设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完成了历史使命。我国各民族之间早已化干戈为玉帛,不需要隔心,更不需要隔墙。56个民族是一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不过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战无不胜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已经成为保家卫国的象征、团结奋斗的纽带。长城时刻在激励着炎黄子孙,要奋发图强,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抗拒敌人,争取胜利,是我国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长城又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国内外游客纷纷到金山岭长城游览观光,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为滦平县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完全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金山岭长城的旅游事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