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听涛》序言/ 刘向东

主页 > 书序书评 >

《沧海听涛》序言/ 刘向东


《沧海听涛》郎建国 著
序言
刘向东
 
2005年秋天,《诗刊》社在建国的家乡隆化召开“大地之歌·诗歌朗诵会”,我应邀朗诵新作《故乡》,想起来至今手还发抖,腿还打颤。隆化乃诗乡,台下几乎全是诗人,真实、朴素,但从不缺少诗的感受,我怕现眼,不敢睁眼。其时,建国就在台下。后来我才知道,在朗诵会召开之前的多次排练中,是建国替我登台亮相的,充满深情。早知如此,就让建国一直替我好了,比我出彩。
通读建国的诗集,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感受祖国》,尤其是他的感受方式;是《中国“三农”的代言人》,这是我读到的唯一写给敢讲真话的著名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的诗篇;还有《洗礼——写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和《写在辽河源头》,皆为诗人熟悉的事物,于内心久久沉浸,近乎醇醪;另有《蜀中行》、《初访成都》和《登秦始皇陵堆》,因为文化背景的转换,远距离审美观照,诗心灵动。
最令我心仪的,是这首《信使》:
 
雪花开始飘落的时候
短信铃声忽然响起
读着你发自远方的祝福
我的心热得发烫
 
不再怀疑
雪花就是你的信使
一枚雪花
就是一枚文字
 
句子被风吹乱了
在空中飞舞
只有灵犀的心
才可以读懂
 
一枚枚雪花落在身上
被我的热度融化
堵塞在胸口的郁闷
不知不觉就消释了
 
我站在雪地里
隔着千万重雪幕
看到了你明澈的眸子
听到了你怦怦的心动
 
一首短诗中,具备诗的诸多要素,难能可贵。这是发现,传神。有心象,也有意象;有意境,也有情境。亦真,亦善,亦美。
说到底,诗是发现,发现意味着一切可能。
说到底,写诗就是传神,传神才能通神。
说到底,诗,仅仅有心境、心象还不够,还需要意境、意象。意境、意象者,通过形象把感觉具体化、符号化,以昭示内心。当我们面对诗中一个无可替代的好意象时,要忘记它是困难的,你只能让它弥漫在你的记忆中,令心与天地同参。就像《信使》中的雪花,心有灵犀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说到底,诗并不排斥意义,意义也不外乎真、善、美——这三个象形文字太古老了,好像给人说滥了,在现代、后现代面前早就过时了,其实不然,它们具有经久生命力。稳定的古老的东西,比一时时髦的东西更长久。
我不知道建国如何看待类似《信使》这样的诗,或许以为那些“重大题材”也并不次要。窃以为,那些表面看来“大”的东西,处理起来很难的东西,是需要格外警惕的。诗意先验地存在于世界上,总是小小的,但能打动又高又大的人。 
建议建国留心更细小的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什么,就写什么。
有一首名为《一碗油盐饭》的短诗,总是令我念念不忘,抄来与建国、与读者同享:
 
前天,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看似简单的形式,平凡的文字,负载了母亲一生的生命质量。如果只是扫一眼,很可能不以为然,用心领悟它,才有可能感受到它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2009.9.8 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