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唱初心——品读方文德近作《八十问诗》有感

主页 > 书序书评 >

情真意切唱初心——品读方文德近作《八十问诗》有感


情真意切唱初心
——品读方文德近作《八十问诗》有感
步九江
  接到方文德老师电话:嘱我为他近作《八十问诗》写篇序言,待我拿到文稿后,从头至尾详阅一遍,感觉墨海深奥,精湛难测!量己所能,难当此任。只好拜求对古典诗词造诣颇深,熟谙文坛密码、深知墨流渊源,能解字词组合、善辨魔辞真伪,且不拿捏“师爷”身份,能够做到有求必应的王质华先生为我分忧解愁,揽此“工程”了。为了不负方老师所望,谈谈对此书的读后感,如有偏颇之处,自有“序言”遮风挡雨,也无大碍。深浅能谅,漏丑无妨。就算千万读者中的一孔之见吧,交卷了之,勉却后忧。
  方老师老当益壮,诗心如初,年过八旬笔耕不辍,在第一部诗集问世之后,好评如潮,点赞不停,他“咬住甜实不撒嘴”,续攀更上一层楼,又集结了近三百首。分“时代篇”“人物篇”“家乡篇”“言志篇”“抒情篇”“悼念篇”“旅游篇”等七个篇章展示出珍珠瑰宝。这些精短之作,是年积月累,岁月留痕。像闪烁的珍珠被一条爱憎分明,情感充沛的炽热诗词链条串联在一起成为无价之宝的人生项链,佩戴在祖国的胸前,供人们尽情地欣赏、反复的品读,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强壮精神的筋骨,达到受益无限,收获多多的目的。
  我认为“诗言志,文载道”是认真求实的创作者区别那些“无病呻吟”,只图玩耍文字游戏的重要标志。方老师的作品是真正植根土壤、连接地气、通脉历史、诵颂现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出时代特色,标识出个人风格。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底色,用诗人的眼光将外部世界摄入脑海,再经过艺术加工而奉献出比花香,比蜜甜的精神强品。通读他的诗作,贯串始终的是情真意切、爱憎分明、不忘初心、激情澎湃!对于所接触过的人物,所到达的场景,所经历的事件,所留存的记忆都能慷慨的表达,由衷的评述。用董存瑞的情感去表白:就是“爱人民爱在心坎上,恨敌人恨在骨子里”。可谓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用时下最褒奖的语言去概括,就是闪烁着“满满的正能量”!引人入胜、荡涤心肠、鼓胀神经、催奋前进!人们能从这“一以贯之”的笔墨中,观察到作者的身影,透视出作者的心境、倾听到时代的脉动、激越出粉丝的颤悸!优秀传统文化的效应接踵而来,展示出亮丽的风景,美不胜收。
  诗集的第一部分,大都是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身边所发生巨变的颂歌。除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对“内忧外患”某些现象的忌恨、愤慨、声讨、鞭笞以外,更多的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感恩声浪。首篇《颂歌献给党》就为全书的吟唱定下了总的基调。是啊,在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三座大山”把人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作者用两个自问句“长夜何时明?金瓯碎谁补?”,将历史的答卷摊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盼到了“南湖北斗升”,接着“领袖毛主席,雄文立极明”。自此中国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阳光普照的时空,有了改天换地的机遇,有了大展宏图的梦想。为了这坚定的信念,作者用五言疾书,淋漓尽致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党不忘初心,前仆后继主导乾坤执政为民的功绩仰天而唱,震天撼地!最后的结论是“品读兴旺史,锤镰旗永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才能一步一层天。
  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你如果读过白居易《观刈麦》,再欣赏方老师的《咏新农村》,就会产生别种滋味在心头的感觉。深刻体验出“地狱”和“天堂”的不同,奴隶与神仙的质差。两位作者同属“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农民的感情可谓血脉相同,但一“观”和一“咏”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直“观”难“咏”,面对惨状不忍再睹,愧疚无言,哑声回府。后者满目惊叹,不“咏”怎奈?即使暂别现场,也恋恋不依留下了“目断云中雁,还来访天堂”的悬念和续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要想改变农民的命运,谈何容易!解放以后,我们就提出了“缩小三大差别的口号,而今终于靠近了目标”。“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曾连续多少年下发的“1”号文件,都是涉及农村的。白居易笔下那种“家田输税尽”的苦诉早被封存于史册,现在不仅全面减免了农业税,而且早已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正像方老师诗中所言那样,农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桃花园里可耕田”的疑虑与向往已经变成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现实。作者置身这种诗情画意的环境里,能不吟唱、能不歌咏吗!
  《伟人英模篇》是诗集中的第二个章节,共收入四十首。其中有歌颂群体的,有歌颂具像的。涉及历史的不同阶段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常说在人生路上要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几乎谁都有自己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鼓舞和鞭策着自己走正道,勇往直前。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做样板,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荣辱观,精神追求和言行效仿。正则立,歪则倒。前不久社会上曾一度出现过对历史上公认的英雄人物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进行歪曲和诋毁,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和警觉,在一阵口诛笔伐之后,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呼应民意,匡正视听,举国上下,拍手称快!我想方老师对此也会坚决拥护,振臂高呼的!因为领袖是人民的救星,英雄是祖国的脊梁。他们受到崇敬、爱戴、尊重和礼赞,是顺民心,合天意,无可非议,不容否定的。方老师是隆化县人,对为解放隆化而英勇献身的董存瑞自然是敬佩有加,长歌嫌短。仅收入这个集子里的就有六首之多,他认为“存瑞并无真睡去/传薪播火壮新征”。这正是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诗集让读者更加快慰的是作者不仅高歌了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同时也没忘为隆化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光荣献身的其他英烈和历史功臣。如李荣顺、罗平、寥寒飞、张九宽、英雄母亲李老太和五子、刘荣胜、郑家元等一大批让隆化引为骄傲,名垂史册的灿烂群星。
  观众打开电视机非常喜爱收看央视“国际频道”热播的一档《乡愁》节目。甚至其中的主题歌都能相互传唱。这是因为家乡给每个人的心灵烙印都是最深刻的。方老师也不例外,他在《家乡山河篇》里泼洒的笔墨有六十九首。所占的比例最多。在诗人的眼光里,家乡的每一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都是尽善尽美的。“醉人何用酒”,“公园尽是诗”。他《访故人庄》时的感悟为“桃花杏雨香/寻味入山庄/犬守柴门唤/鸡鸭引路忙”,这和著名诗人刘章“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的经典诗句何其相似!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老百姓的同感与共鸣,方老师对家乡的《老路》的记忆是“辙迹两条绳/弯弯草郁青。”而今天的老路早换新颜:“柏油途径坦/越走越光明”。这正是村民们所想往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高速路,立交桥,四通八达,交织成网。再也不是“难于上青天”的攀爬,而是“高路入云端”的畅行。在隆化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毛公山”。形状酷似毛主席的仰卧之姿,观者赞不绝口。诗人难掩激情,一首《歌颂毛公山》跃然纸上,“天公造化岭一尊/碧草春花祭伟人/瑞气祥云为素幔/天天旭日庆生辰。”写得何等形象浪漫!让人联想到伟大领袖能够安然、悠闲、舒坦、恬静的安眠在百花簇拥的大自然之中,是因为现在国运昌盛、人民幸福,才使老人家梦寐以求,尽享初衷。瑞气缭绕,详云寄托。静中陶醉,永久快活。方老师在登临“纱帽翅山”后,触景生情,先直白山形状,“山如沙帽笼青烟/雨翼巍巍几品官”,接着陡然升华“装点四时还是瘦/襟怀若洗永清廉”,赞扬出“国兴官瘦,风清气正”的社情。可见作者对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是积极支持,特别肯定的。隆化之美,美在山岭河川,美在悠久历史,美在灿烂文化,美在城乡巨变。一首首五言长篇,一段段珠玑短句,错落有致,互相辉映。印证出作者对于家乡的名胜古迹,人文典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使此书不仅有文学价值,也含史料价值,留存住真挚深爱,是给家乡献出的无价之宝。
  《托物言志篇》是又一大亮点。作者把无言的花草树木、山泉小溪、古董文物、蜻蜓蜜蜂,变成能歌善舞、迷世传情、魅力四射、陶冶情操的精灵,让人喜不完、爱不够、俊比美、丑愧对,百感交集,常思无穷。真的是舍不得、弃不去,物随人意,人在物中。
  “记事抒情”是诗者常态。尤其当过教师的,更熟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道、举一反三”的逻辑和推理。对于经历的世事,基本都能“就地起飞”,畅想无限。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嫁接在另一物质上蓬勃出新的生命。使这一“社会科学”领域中创造性的发挥,得以升华达极致,为读者启迪出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本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生活中的必然。而映入诗人的眼球后就能转化出“甘甜”和“美妙”的元素,再经过“滤选”和“提纯”的“艺术加工”就成为人们乐享的上乘营养。在农村“剜野菜”是妇孺皆能的一种活动,而作者的体验却别有一番情趣“家乡野菜鲜/赏曲小溪弹/壑谷收之趣/春光采一蓝”。泉水叮咚,虽动听悦耳,毕竟不如笛音琴响,可以演奏出乐曲。而“春光”也绝非“野菜”,一不能舌品,二不能嘴嚼。然而在诗人的想像和禅悟中,“小溪”能够“弹”出“曲”来,筐篮能够装满“春光”,这就是文字演变之功,匠心独到之处。在后面的《迎春》中,将快要消融化尽的冰雪比喻为“滴残乳”,将杨柳枝条吐出的新芽儿阐释成“密码扬”都是用拟人的高招,捕捉到了清新的诗意。
  对于逝去的亲友,用诗词歌赋进行悼念,是最文明的祭典。即能追思缅怀,又能功过定论。还免去了封建迷信的旧俗,杜绝了烧纸酿灾的险患,情载理容,实该倡导。毛泽东主席在这方面早就做出了表率,“我失骄杨君失柳”的诗句感天动地,世代相传,方老师对于永别的亲友也是泪冷情热,墨祭悲歌,隔世交谈,亲如邻座。他在综述完蔡文仲的人品功德之后写道“遥忆去年诗共洒/悲歌白首少一人。”惜别难怀,遗憾无穷。他在《鹧鸪天·怀念贵华君》一诗的下半阕中再现了故人的音容笑貌“容楚楚/影亭亭/未酬壮志已停耕/竹林笃厚情倾诉/肠断诗词奠李兄”回想往事,喉呜咽,心震颤,只能梦里再交谈,泪代铅字写续篇。对于亡妻老伴的哀思,更是“双眸闪闪浮身影,缕缕耳边听嘱音。”握土贴心,痛状难抑。“啼悲泪/祭亡魂/荒山枯树断肠坟/流光几度悲白发/遗像拾来忆初婚”。这种丧偶之痛,顿足失声,谁不动容,谁不同情!
  诗集的最后一部分是“省际旅游篇”。作者所到之处,均有诗为证。只有收获多多而喜,没有空手而归之憾。虽然这些山河之美,古迹之真已被众多文人墨客,千歌万诵,留存岁月。但作者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观察视角,仍能够发现新燃点,溶入新诗意,牵引新思维、释放新声韵,让读者领悟到时代的气息和美学的感染。如《参观开封包公祠》一诗,就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得十分紧密,疾呼“当今谁喊迷失路/包拯堪称北斗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接力棒世代相传,“龙图不朽精神在/座右铭言在案头”。再如《游葫芦岛兴城有感》一诗,在用前四行美不胜收的景观铺垫之后,激情顿发,义正词严的写道“袁公文笔千军扫/景仰忠贞赤子魂/满汉和戎成一统/中华血脉是同根”索句直截了当的点出了民族团结,振兴中华,共圆复兴梦这一鲜明的主题。
  七个板块,像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流光溢彩,气贯长虹。构成了让人足以敬佩的风景线。
  拜读此本《诗集》感觉方老师利用“赋、比、兴”的手法,反映“真、善、美”的内容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将所采集的生活原料,分发到形形色色的“词牌之间”,按着平仄有序,韵脚适当,对仗严谨,措辞准确的需求,如同“弯刀难着瓢切菜”一般,恰如其分,严实合缝的扭对了各个“魔方”。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丰富的知识,纯朴的情感和不变的信条,不仅受到了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文学教育,也学到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剖析事物和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一些技能和技巧,我相信这是一份留赠后人的法宝,它必将与时俱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承德市著名诗人,郭小川研究会法人代表、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8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