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 日军刻字的发现与考证/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 日军刻字的发现与考证/高思文


罪      证
——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日军刻字的发现与考证
选自高思文著《说古道今》
 
承德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历时10年建成,用上等白银299243两。塔体通高67米,分塔基、塔廓、塔身、塔顶四部分。塔基用石条砌成,八面塔基墙体镶面镌有精美浮雕佛像;塔廓飞檐斗拱,琉璃覆顶;塔身砖石结构,琉璃装饰;塔顶千斤镏金塔刹,金碧辉煌。整座舍利塔气势恢宏,魁伟巍峨。它是列入罗哲文先生所著《中国古塔》一书,中国北方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塔之一。
永佑寺舍利塔,俗称“六和塔”或“六合塔”。“六和”,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即为僧侣团结的六个方面:身和敬,同礼如来;口和敬,同赞佛德;意和敬,同信彼岸;戒和敬,同守戒律;见和敬,见解同空;利和敬,衣食均等。“六合”,还有天、地、东、西、南、北空间“六合”之意。六和塔,是一建造考究、蕴含丰富、预示吉祥的精美佛文化遗存,今天它更是避暑山庄内十余座寺庙景观中仅存的精美建筑之一。
就是这样精美的建筑,当年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践踏、恣意破坏。时光荏苒至今,在它那姣好的肌体上仍留有侵华日军用利器(疑为刺刀)刻下的文字、以乌笔(疑为铅笔或碳棒)涂下的字迹。
笔者就永佑寺舍利塔日军刻字有一个从无意发现,到用心考证的过程,特记述在下:
 
发 现 篇
 
(一)发现背景
背景1.永佑寺舍利塔座落在避暑山庄永佑寺的后部,是该寺的主体建筑之一。永佑寺,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北面,是平原区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它是乾隆皇帝每年来避暑山庄时朝拜先祖、祭祀礼佛的场所。永佑寺不仅有精美巍峨的六和塔,还有气势恢宏的宝轮殿、造型别致的“御容楼”等建筑,更有矗立在赑屃之上的四通石碑——《永佑寺碑》、《避暑山庄后序碑》、《永佑寺舍利塔》碑、《避暑山庄百韵诗序》碑。当年,庙宇及古塔均曾在承德军分区驻地之内。分区迁出山庄后,这里又长时间锁闭,因而笔者渴望有机会能多去里面观赏、考察,实地感受一下它浓郁的皇家文化,特别是佛文化、古建筑文化蕴含。这是心理渴望背景。
背景2.笔者的朋友,摄影、收藏、文史爱好者韩重阳先生在去普陀宗乘之庙采风时,于大红台石阶两侧墙体上发现了大量的刻字。经研究考证,他认定是当年侵入承德的日本侵略军所为,其中有许多信息蕴含。2008年12月28日下午,重阳特意邀请《承德晚报》“社会周刊”部记者、承德电视台《中国·承德》编辑部主任和我前往考察。大家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现场考察了所发现的30余处刻字。考察中,我又跨过台基上的一堵矮墙,在墙体下部新发现几处刻字。考察结束后,大家商定:记者朋友负责在《承德晚报》上刊发消息;电台编辑部主任找机会安排拍摄专题片;我酝酿写保护与宣传提案;我建议重阳写出专题文稿,写清发现经过、刻字分布情况、刻字内容及发现的意义等,文稿除收入《承德文史》第八辑外,另由我向《文史精华》刊物推荐。
2009年1月2日,《承德晚报·社会周刊》发表了在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发现日军刻字的消息,次日的《燕赵都市报》也登载了同题材文稿。一时间,日军在承德外八庙墙体刻字之事为承德市民和《燕赵都市报》读者所知。随后,我们在政协全会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陀宗成之庙大红台日军刻字保护与宣传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划定保护范围、竖立说明牌匾、安装保护设施、写入《导游词》向游客介绍等建议。
这些经历使得我们有了日军曾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古建筑之上刻下文字的印象。这是履职经历背景。
背景3.日前应邀约为全国政协《纵横》杂志撰写《山庄劫难》文稿时积累了大量的日本侵略军破坏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与文物的资料:
1933年3月4日中午,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十六旅团三宅忠强骑兵第八联队以128骑涉渡武烈河侵入承德市区后,于下午5时放火焚烧了避暑山庄东宫的“卷阿胜境”殿,以宣示占领;随后,驻热河日军在东宫设立了司令部,在德汇门外设立岗哨、修筑碉堡;山庄内风光绮丽的“如意洲”和秀美恬静的“月色江声”成了侵略军屯兵厩马之所;波光粼粼的塞湖“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