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承德抗日斗争史话(节选)
高思文著《说古道今》选自
 
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发展
 
(一)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940年春,在开始大规模开辟热河新区的斗争中,冀东军分区在已创建多块、小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重点开辟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包括兴隆县境内的五指山、大黄崖和小黄崖、狗背岭三块根据地。
五指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东起五指山,西至獐帽山,南至老虎山,北至五凤楼、下柳河山,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55公里。日伪推行“无人区化”政策后,境内仍有居民2000余户、1.3万余人。在根据地周围有100多个敌伪武装“部落”,敌伪兵力约有万余。大、小黄崖抗日游击根据地东望五指山,西接丰滦密,东西、南北各长35公里。日伪强行建立“无人区”后,境内仍有居民500余人。根据地周围有26个敌伪武装“部落”、日伪兵力4000余人。狗背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东至陡子峪西山,南、西至长城,北至黄门子、响水湖,东西宽20余公里、南北长25公里。日伪大搞“集家并村”后,这里仍有5000余人坚持着艰苦的对敌斗争。在根据地周围有10余个敌伪武装“部落”,敌伪兵力约有3000人以上。
五指山和大、小黄崖及狗背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以后,根据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开展了党组织、政权、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
党组织建设  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一是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二是对支部成员和党员进行培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
1940年6月,蓟平密联合县委西北办事处派出宣传委员林远深入到狗背岭一带建党。1941年下半年,南水峪中心村的小西天村、朱家沟村建立党小组。1942年春,响水湖村建立党小组。至1942年下半年,各根据地建有党支部89个,有党员600余名。
1941年春,冀东西部地分委书记兼平密兴联合县委书记李子光到兴隆小西天进行社会调查时,主持开办了政治训练班,使当地吉祥、范山林等十余名党员在当时反“扫荡”形势下,流动学习了50余天,为狗背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培训了第一批党员。当年下半年,平密兴联合县委又用两个多月时间分批开办了党支部暨党员训练班,培训了各区村党支部成员及大部分党员。1944年春,天明村8个党支部的70余名党员参加了由蓟遵兴联合县委举办的学习班,学习了由县委宣传部根据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课本所撰写的讲稿——《反法西斯教育课本》,收到较好效果。
政权建设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不同阶段建立了三种形式的村政权:一种是“两面政权”;一种是抗日“一面政权”;一种是民选的村政委员会。
日伪在维持殖民统治中,在乡、村建立起完备的保甲制度。在保甲制度下,有一套完备的村、牌、甲政权体系。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地建立初期,主要是建立“两面政权”,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暂时保留伪政权,允许保、甲长在不损害抗日利益的前提下应付敌人。同时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伪政权人员进行说服改造,使其也为抗日做工作。至1940年底,三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内的村政权已有多半儿成为“两面政权”。
在大、小黄崖和狗背岭抗日游击根据地,由于抗日力量占据优势,因而是公开与敌伪断绝关系,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的“一面政权”。
在巩固的根据地内,则是普遍建立村政委员会。1944年,承兴密联合县县长江卓到小黄崖搞民主建政试点。他在清水湖工作十余天,利用“投豆选举”方式,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村政委员会,还选出了第一个女副村长——玉臣。
经济建设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实行“减租减息”,增加雇农工资和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兴办合作社。
1942年夏至1943年夏,各根据地相继实行了合理负担的经济政策。1943年夏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各区村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开展“减租减息”的同时,各根据地还发动雇农、佃农开展了“增资运动”。运动过后,雇农、佃农工资——粮食都有所增加。为了解决根据地人民极其艰苦的生活问题,各联合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动“大生产”运动。当时在兴隆县境内曾出现热闹的“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