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局面。1944年,在日伪屡屡“割青”、四处抢粮的情况下,根据地平均亩产粮食仍达50斤。在兴办合作社、发展贸易方面,冀东地委在1942年11月即发出了指示。根据地内各联合县根据指示,制定具体措施、采取相应政策,县设贸易公司、区设贸易栈、重点村设贸易点,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之需。
文化教育建设  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主要是开办夜校和识字班,并以夜校、识字班为基地开展歌咏、文艺演出,以及“扫除封建文化毒瘤”活动。当时,狗背岭小西天村有“小小夜校”6所,50余人坚持在夜校学习。经过学习,像范山林等人还成了“文化人”。在夜校、识字班经常唱的歌曲有《纪念“九一八”》、《十二月歌》、《打倒列强》、《万众一心把日抗》、《山坡上的谷子呀格愣愣的青》等。
(二)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承(德)平(泉)宁(城)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冀东区党组织在长城以外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是冀热辽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北部的突出部分,它就像一把锐利的钢刀插入伪满洲国的腹地。
根据地的辖区,包括热河省平泉县大部、宁城县全部、承德县东部和北部、凌源县西南部、建平县东南部、喀喇沁旗南部、隆化县东北部、围场县东南部地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之后,也普遍开展了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武装建设。
党组织建设  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主要是根据新区流动性强的特点,遵循“精干、隐蔽”的方针进行。适应残酷的斗争形势,发展党员和党组织,突出注重政治质量。1943年5月,青平工作团和青平办事处进行了积极分子培养和个别党员吸收工作。联合县工委成立后,十三地委派来褚征等人前来指导建党,工委书记黄云亲自抓了建党工作。1943年秋至1944年夏间,在县属一些区、村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起党小组或党支部。至1944年夏,全县已有10余个党支部、40余名党员。
政权建设  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在强大的敌军镇压和残酷的殖民统治下进行的。它既不同于巩固的根据地,也有别于一般沦陷区的新开辟区。其基层政权组织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争取伪甲、牌长为抗日政府办事,即“两面政权”;一种是另建立抗日政权,设村办事员、武装班长,对伪甲、牌长进行打击;再一种是抗日的“一面政权”。
在政权建设中,各地都积极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仅教育、争取了伪甲、牌长为抗日做工作,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社会上层人士及“红枪会”、“黄枪会”的负责人转向支持抗日或投入抗日斗争。承德县大庙甲甲长赵洪武,经耐心教育后,做了不少支援部队、掩护干部的工作。后来他还坚决要求参加了游击队、当上了游击队长,最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杨树沟村民主人士赵海轩及其侄子赵明春经过宣传教育,毁家纾难,支持抗日,最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平泉洼子店村地主家庭出身的蒙古族教师杨润田经过教育开导,毅然携带一支手枪参加联合县办事处工作。“红枪会”法师裴文和参加游击队并担任了游击队长、六总区分区长,1944年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
经济建设 由于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地处特殊战略地带,日伪对这里采取了严酷的经济统治和封锁政策。针对这种形势,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特殊政策和措施:一是从日伪手中夺取物资。日伪从群众手中劫掠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囤积在“组合”、“配给店”里,三区队和游击队积极寻机捣毁据点、砸毁“组合”,夺取物资。三年时间,共攻取据点和“组合”30余处,不仅缴获了大批武器和伪币,还夺取粮食数百万斤、布几千匹,另有一批食盐、食油和火柴等。二是向地主大户征收。征收的物资主要是粮食,据不完全统计,几年间,承平宁地区共征收军粮90余万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向地主大户征收的。三是实行“通商自由”和武装保护“走私”政策。日伪实行经济封锁,特别是在长城沿线制造“无人区”后,绝对禁止商贩往来,并四处设卡抓“运输贩”、“密输贩”。为了打破经济封锁,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办事处积极宣传“通商自由”政策,鼓励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