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承德/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承德/高思文


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承德的历史作用巨大  承德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代以前,其历史作用在于:这里是“红山文化”向南发展的成熟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交往、交流、融合的地域;是燕文化与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地域;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诸多习俗趋于同化的地域。至清代,随着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庄,承德作为一个城市兴起,并成为“塞外一大都会”、“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其历史作用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承德的自然条件奇特深秀,正如《御制避暑山庄诗》恭跋中的描述:“自京师东北行,群峰回合,清流萦绕,至热河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此地实兼美焉。盖造化灵椒特钟于此。”
在这样的地方修建起离宫别苑,多年内曾是清帝理想的避暑理政、处理民族事务,打造民族团结之地。清初的康、乾、嘉三帝几乎每年的五月前来、九十月离去,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康熙皇帝曾56次前来,乾隆皇帝来过53次,他们在这里过了多少个“万寿节”、举办过多少次“千秋宴”。承德,曾是清代皇帝钟情的避暑胜地、“第二个政治中心”,承德更是反映清王朝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之地。
承德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康熙皇帝曾有诗句:“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北扼蒙古,南拱京师”的战略地位,北依坝上草原,南向中原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这里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往来、军事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走廊”、“通道”作用。
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高峻,向东南低缓,自山区过渡到平原区,再到湖区,恰似微缩的“中国版图”。康、乾二帝匠心独运,在苑中因山就水,移天缩地,荟萃了浙江嘉兴烟雨楼、杭州六合塔,江苏镇江金山、苏州狮子林,山东泰山碧霞寺等天下美景,又在山庄周围陆续修建了凝聚蒙古大漠、青藏高原、新疆伊犁南北西东宗教建筑精华的仿西藏三摩耶庙的普宁寺、仿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都纲”的安远庙等12座寺庙,并让它们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拱卫山庄,成“五服俱向”,天下一统之势。他们苦心孤旨地把通过军事征战才可实现的“靖国安邦”目的化作宗教手段体现了出来,从而实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心悦诚服接受统治的政治目标。承德,一时间成了北方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向往、朝觐的中心。
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生动活泼地演绎了中国封建社会末叶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政治和外交风云。避暑山庄铭记了“康乾盛世”,甚至一个王朝的盛衰史——“一座山庄,半部清史”。
热河解放后,承德成为热河省省会和中央分局驻地。它曾是进军东北的前哨基地,中共中央还曾拟迁驻这里。热河省作为全国最先建立省级民主政权的省份,曾创造发动群众,进行解放区建设的经验,《热河省委关于发动群众的指示》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赏,并由中共中央批转全国。
 
地灵人杰  名人辈出
 
承德地灵人杰  承德拥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崇山峻岭、奇山异石。这里有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有古生物遗存“恐龙脚印化石”,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鸟”的“华美金凤鸟”化石。在市区周围更有在“燕山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丹霞地貌奇观——风摩岭、鸡冠山、僧帽山、双塔山、元宝山、罗汉山、磬锤峰、蛤蟆石、天桥山和朝阳洞。这些奇峰异石被列为“十大名山”,嵌入了《热河十大景诗》。该诗咏道:“避暑山庄景最奇,风摩岭上望东霓。鸡冠挂月三千丈,僧帽连云数百余。朝阳双塔藏仙子,元宝穴中长灵芝。罗汉山高人尽见,罄锤峰大话非虚。蛤蟆石儿南向卧,德汇门前淌热溪”。
记述和描摹这些胜景的“人杰”有很多,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罄锤峰。他记道:“石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高可万仞”;宋代文学家、曾任“汉节”的欧阳修、苏辙、苏颂在诗作中也曾吟咏承德胜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诗咏过每一景,嵇璜、纪晓岚、高士奇、查慎行、赵翼、蒋廷锡、英和等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