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承德/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承德/高思文


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
选自高思文著《说古道今》
 
承德,古称“热河”。热河之称始于清代,热河改称“承德”亦在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置热河厅,“热河”之称始见。热河,因“热河”之水而得名。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钦定热河志》有句:“……山庄内有温泉水出而汇入武烈水,俗遂有‘热河’之称”。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将热河厅升为州的建制,钦命为“承德州”,“承德”地名始现。承德,意为“承受德泽”——“承受先祖德泽”,语出自《尚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之句。承德原为官职——“承德郎”,用于地名一是历史上的盛京(沈阳);二是原称“热河”的承德。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承德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德,作为一座城市,它的发展缘起于清代康熙皇帝在原称“热河上营”的地方肇建了避暑山庄,即人们所说的:“有了避暑山庄,才有承德市”。仅就承德的城市发展史而言,似乎相对短暂,可追溯整个承德的历史渊源,却十分久远。
考古发掘证实,早在几万年前,承德即有了人类的活动。兴隆“四方洞遗址”考古发现证实,最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承德有了人类繁衍生息;承德市区凤凰御景台地文化遗存和承德县岔沟门、滦平后台子、围场淀园子遗址文化遗存,以及围场下伙房、丰宁、平泉诸多“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说明,到了新石器时代或更早,在承德的广袤地域内有了更加广泛的人类活动。至殷商时期,承德先民开始了靠农业、畜牧、狩猎、采集等多种形式并存、以农业为主的复合型经济生存,“夏家店文化”上、下层遗存的发现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证实。西周至春秋时期,承德地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东胡、山戎两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民族历史和特色民族文化。《史记·匈奴列传》记道:“燕北有东胡,山戎。”战国、西汉以至北魏、隋唐时期,承德隶属于幽州,为匈奴、乌桓、鲜卑、库莫奚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辽金时期,契丹、奚族和渤海、女真等族活跃在承德境内,创造了这一地区的辉煌历史。元代,蒙古族活动在承德地区。
至清代,承德开始进入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满、汉、蒙古、回族等多个民族的人民迁入这里,生产、生活和生存。避暑山庄建立后,承德更成为“塞外一大都会”、“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成为位居塞北举足轻重、天下瞩目的地方。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热河”、“承德”的称谓,先后有了热河厅、承德州、承德府和承德县的行政建制。
民国年间,承德是各系军阀争夺、盘踞之地。民国3年(1914年)4月,国民政府设立直隶省热河特别区。至民国17年(1928年)9月,正式建立热河省。伪满时期,热河省被日本侵略者纳入伪满洲国的版图,成为伪满洲国“西南国境线”上的一个省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热河地区第一次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承德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热河省,并在承德设立了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和冀热辽军区、冀热辽办事处(稍后设立)。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也任命官员,恢复热河省政府。1948年11月,热河省第二次解放。国民党热河省政府寿终正寝。
承德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承德古代劳动人民以他们的勤劳智慧、民族通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四方洞遗址”发现的上千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工具,还有考古发现的反映古人宗教活动的人面岩画是承德先民的艺术杰作。滦平“后台子遗址”发现的7尊石雕女神像被称作“史前维纳斯”,雕刻细腻,孕态可掬。“夏家店文化”遗存中的滦平茼子沟山戎族墓地大量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制作精美、生动逼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牌饰,体现了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相互融合。
殷商周,以至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时期,居住在承德的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北方民族文化。辽代驿道,在“澶渊之盟”订立后逐渐成为宋辽两朝交好、交流、交往——连接中原与草原的“丝绸之路”。沿该驿道出